下髎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下髎穴,坐落于骶骨区域,正居中髎之下内侧,恰与第四骶椎后孔相对。
2、穴位解剖
在臀大肌的起始区域,分布着臀下动脉与静脉的分支;此处,第四骶神经的后支亦恰好穿越而过。
3、穴名释义
位于下方,与上方三髎穴相对,故称下。髎,意指孔隙。下中髎穴之名,寓意膀胱经地部经水由此处体表汇入体内。此穴汇聚膀胱经上部下行地部水液,至穴后,经地部孔隙,自天部流入地部,故得此名。
4、功效
强肾补气,调和肠胃,舒展筋骨,畅通经络。
5、主治
腰痛、腹痛、便秘、月经失调,伴有赤白带下,疝气疼痛,阴部瘙痒,小便不畅,腰骶部疼痛等症状;此外,亦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、盆腔炎、下肢瘫痪等疾病。
6、穴位配伍
选取肾俞、膀胱俞、关元、中极、三阴交穴位,采用针刺补益之法,旨在补肾壮气、调和冲任,有效治疗肾虚所致的白带增多、痛经、崩漏等症状。
② 针刺肾俞、三焦俞、脾俞、委阳穴位,采用补法针刺,旨在益气强肾,有效治疗肾虚所致的小便不畅症状。
③ 针刺肾俞、关元、命门、足三里穴位,采用补法,既可施灸,又可温补肾阳,有效治疗肾阳虚所致腹痛及泄泻症状。
④ 选取丰隆、支沟穴位,运用针刺泻法,调和脾胃,疏通肠道,以缓解气机郁滞所致的便秘症状。
⑤ 针刺配天枢、大肠俞、脾俞穴位,采用泻法,以调和肠道之气,有效治疗胃肠气滞所致的肠鸣泄泻症状。
⑥ 针刺长强、承山、会阳穴位,采用泻法,以清热泻火之法,专治大肠实热所致大便下血之症。
⑦ 针刺腰阳关、命门、肾俞、委中、风市、昆仑等穴位,运用平补平泻法,旨在舒筋活络,有效缓解因经脉痹阻引起的腰痛、下肢痿痹等症状。
7、疗法
治疗准则:遇寒症,宜采用艾灸或刺络放血之法;若热症,则应泻针排热或采用水针疗法。
按摩技巧:针对下髎穴,建议以叩击手法为主,以空拳握紧,用拳背敲击腰骶区域。双手可同步进行叩击,力度需适中,确保发出明显声响,以刺激穴位。如此,方能通过骶神经孔,将刺激传递至盆腔深处,进而激发内部脏腑活力。
③ 针刺操作:针对下髎穴位,实施直刺法,深度控制在1至1.5寸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