膈俞穴能治哪些疾病
1、血液系统病症
(1)贫血
《中国针灸》1998年第4期载文,以膈俞、血海、三阴交为核心穴位,治疗一例贫血病例。采用膈俞、血海、三阴交为主穴,与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足三里四穴相配,施行补法针灸,每日一次。经五次治疗后,患者食欲明显改善;二十次治疗后,血红蛋白水平从95g/L上升至105g/L。
(2)血小板减少性紫癜
《中国针灸》杂志199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膈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,对10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治疗。操作规范,留针30分钟,每日一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。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,其中41例(占比39.4%)痊愈,47例(占比45.2%)好转,16例(占比15.4%)无效,总体有效率达84.6%。
2、心、脑血管系统病症
(1)高血压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1994年第3期载文指出:某患者在情绪激动后,头痛剧烈,伴随烦躁不安、心悸,血压高达190/125mmHg,脉搏110次/分。随即采用双侧膈俞、太冲穴,以捻转泻法操作,持续3分钟。5分钟后,血压降至180/120mmHg,脉搏减至105次/分。重复上述手法两次,患者头痛头晕显著缓解,10分钟后血压再次测量为160/100mmHg,留针30分钟后,1小时复测血压为155/100mmHg,血压稳定未见波动。
(2)冠心病心绞痛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2000年第4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膈俞等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,共纳入130例病例。操作时,膈俞穴斜向脊椎方向刺入,待得气后留针30分钟,期间需反复捻转;针法结束后,以艾柱灸3壮。每日治疗一次,连续10次为一疗程。研究结果显示,显效患者达104例(占比80%),好转18例(占比14%),无效8例(占比6%),总体有效率达94%。
(2)中风后遗症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1年第1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膈俞等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,共纳入36例病例。治疗中,主穴为膈俞,针对脑出血患者,则加用太冲透涌泉;脑血栓、脑梗死患者,则加用水沟、合谷、三阴交。经治疗,28例基本痊愈,6例显效,1例好转,1例无效。
3、咳喘
(1)咳嗽
《陕西中医》2003年第10期载文指出,采用针刺膈俞等穴位并结合拔罐疗法,成功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。具体穴位包括膈俞、风门、肺俞、天突、膻中,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刺并辅以拔火罐。经治后,患者均获得显著疗效。
(2)支气管炎、哮喘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1999年第6期载文指出: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疗法,对550例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患者进行治疗。针刺选取双侧膈俞、肺俞、心俞、肾俞及定喘等穴位,每年三伏天敷贴中药膏剂,连续治疗三年。研究结果显示:经过3至5年的持续治疗,显效患者达131例(占比23.8%),好转患者400例(占比72.7%),无效患者19例(占比3.5%),总体有效率达到96.5%。
(3)哮喘
《上海针灸杂志》1998年第5期载文指出,采用膈俞、肺俞等穴位贴敷“哮喘膏”疗法,对117例哮喘患者进行治疗。具体穴位包括膈俞、肺俞、肾俞,于伏天进行“哮喘膏”贴敷。研究结果显示,虚寒型患者有效率高达96%,痰热型患者有效率为84%,两组疗效差异显著。
4、消化系统病症
(1)呃逆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2000年第5期载文:一例术后顽固性呃逆患者,经艾灸膈俞穴治疗,疗效显著。该39岁男性患者因肝硬化、门脉高压反复出血,行门体分流术后,输血时过敏引发呃逆。患者自行按压耳穴无效,呃逆持续整晚。次日病情恶化,术后第三天呃逆加剧,患者痛苦不堪。艾灸膈俞穴30余分钟后,呃逆缓解,患者得以安睡;4小时后呃逆复发,再次艾灸膈俞穴后呃逆停止,此后未再发作,患者术后恢复良好,至今出院状况良好。
(2)胆绞痛
《山东中医杂志》1997年第12期载文指出,采用膈俞穴按揉法治疗胆囊炎疼痛,选取60例病例进行观察。操作方法为:以拇指指腹(或大小鱼际、掌根)按揉膈俞穴,每次持续10分钟。每日进行2次,连续5次为一疗程。结果显示,该疗法有效率高达90%。
5、神经系统病症头痛
《针灸临床杂志》2000年第11期载文指出,采用膈俞电针结合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40例。主穴为膈俞,配以风池、率谷、太阳、中渚。膈俞穴以活力碘消毒,以采血针快速刺入约1分深,再于穴位四周各刺一针,形成梅花状;随后迅速拔上大号玻璃罐,促其出血,20分钟后取罐,以消毒棉球擦拭。配穴常规针刺,风池与率谷接D-6805电针治疗仪,连续波刺激30分钟,以患者耐受为度;太阳穴出针后不按针孔,用手挤压针眼使出血数滴。结果显示,1~5次治疗治愈28例,5~10次治愈4例,10次以上好转8例,疗效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