傣族医学的治疗方法
傣族医学,历经千年,傣族人民在与疾病的不懈抗争中,不断探索与研究,实践与完善,最终提炼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医药理论,构建起完整的医药体系。其治疗方法,主要涵盖以下几类:
傣语中的“芬雅”,意指研药或磨药,其用法为在碗中加入适量的冷开水或米汤,具体用量依疾病种类而定。依照配方,将药物蘸取水或米汤,在小麻木碱下研磨成合剂药汁,置于碗中,可供内服或外用。此法常用于贵重及紧缺药品,主要针对因风失调、妇科疾病及危重病症,亦适用于药物和食物中毒的治疗。
傣语中“烘雅”意指熏药,治疗时需按配方取药切碎(鲜品为主),放入锅内或金属大盆中加水煎煮。患者需坐在锅或盆上方,利用药蒸汽熏蒸身体,以实现治疗效果。此法适用于因体内风、水失调引起的肌肉、关节风湿疼痛、肢体麻木、产后虚弱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沙雅(傣语,寓意刺药)精心将调配好的药材细切、晾干,研磨成粉末,随后与鹅油混合浸泡以备使用。治疗时,医者以洁净的铜针(形似直杆梅花针)轻轻刺入患处皮肤,随后涂抹上特制的药油。此法亦适用于因体内风(佤约塔)、水(阿波塔)失衡引起的风湿关节痛。
果雅,傣语中意为敷药,需依配方选取新鲜药材,细切研磨,根据病情分别混入酒、芝麻油或淘米水,拌匀后用芭蕉叶包裹,置于火炉中煨至熟透,趁热敷于患处,注意避免烫伤皮肤。此法适用于接骨、跌打损伤、风湿麻木疼痛、头痛、腰腿疼痛等症状。
暖雅(傣语,意指安眠之药)依古法配方,精选药物(多选用新鲜药材)细切,以少量清水煎煮或炒、蒸,视病情而定。煮沸后去渣,将药液与酒或炒热酒糟混合,均匀铺于木板,覆盖席芭或布单。患者需趁热卧于药床上,加盖被子,让药气熏蒸全身,以达疗愈之效。此法常用于治疗风湿麻木、肢体疼痛等症状。
能雅(傣语,意指蒸煮药物)此法分二:一为将药物切碎,盛于容器,蒸煮于甑中,待时取其蒸馏液内服,芳香类药物多采用此法;二则直接将药置于甑中蒸煮,取出后以酒调服,常用于腹痛、肢体痛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