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刺疗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

发布时间:2024-11-25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针刺疗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

针刺疗法,源于中医精粹,以精准针刺抵御疾病侵袭,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。此法凭借其广泛的适应症、显著的疗效、简便的操作及经济安全的特点,广受民众喜爱。接下来,让我们共同探索针刺疗法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。

针刺操作

1.进针法

执行针刺作业时,通常需双手默契协作,紧密联动。

(1)左手爪切按压刺入点或辅助针身,因此得名“押手”;而右手则负责持针操作,主要运用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握持针柄,姿态宛如握笔,故称之为“刺手”。

刺手之用,在于熟练操控针具,施展精准手法。进针之际,巧妙运用指力至针尖,令针尖穿透肌肤;行针时,灵活左右捻转,上下提插,或弹震刮搓,直至出针,手法操作一气呵成。

(2)夹持进针法,亦称骈指进针法:此法涉及左手拇指与食指捏紧消毒干棉球,紧握针身底部,确保针尖稳固定位在腧穴皮肤表面;随后,右手轻轻捻转针柄,使针顺利刺入腧穴。特别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操作。

(3)舒张进针技巧:此法涉及以左手拇指与食指撑开腧穴处皮肤,确保其紧绷;随后,右手执针,从撑开的指缝间刺入。此技巧特别适用于皮肤较为松弛的腧穴区域。

(4)捏进针法详解:此法涉及以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腧穴处皮肤,随后右手执针,自捏起处刺入。此技巧特别适用于皮肉较薄的区域,如印堂穴等腧穴的针刺。

2.留针法

将针刺入穴位,施行行针术,使针体停留在穴道之中,此法被称为留针。

留针旨在强化针刺效果,并便于持续操作。通常,病症在针下得气并施行相应补泻手法后,即可拔针或留针10至20分钟。然而,针对某些特殊病症,如急性腹痛、破伤风、角弓反张、寒性、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,应适当延长留针时间,有时甚至需数小时,以便在留针期间进行间歇性操作,以增强疗效。

3.出针法

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。

针刺完毕,通常先用左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按压针孔周围肌肤,右手持针轻柔捻转,缓缓提起至皮下,随后轻轻拔出针头。以消毒干棉球轻揉针孔,避免出血。若行除疾之术,需开阖补泻,则依照具体操作规程起针。患者出针后宜稍作休息再活动,医者需仔细清点针数,确保无遗漏。

注意事项

1. 针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晕针反应,我们在针刺前需详细解释针刺疗法的功效及可能的针感,以缓解其恐惧。对于极度饥饿或体质虚弱者,建议先适量饮水,再进行针刺;而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,则需稍作休息后再行针刺。

2. 滞针现象虽不罕见,为避免此情况,术前需向患者充分说明,以缓解其紧张情绪。同时,确保针体清洁,避免使用表面粗糙、锈迹斑斑或弯曲的毫针。针刺过程中若出现肌肉挛缩导致体位变动,术者应紧握针柄,用左手轻柔按摩针刺部位,协助患者缓慢恢复原位。在轻捻针体的同时,缓慢起针,确保不留针。此外,行针时避免大幅度单向捻转针体,以防滞针发生。

3. 针刺前务必详尽检查针具,对针柄松动、针根锈迹斑斑、针体弯曲变形者,应立即淘汰。针刺操作需轻柔,避免用力过猛以防断针。留针期间,患者体位应保持稳定,若遇滞针或弯针,应迅速妥善处理。

4. 针刺前,确保患者处于舒适体位,全身放松,以避免弯针现象。留针期间,请勿让针柄上方覆盖过重衣物,谨防碰撞针柄,并保持体位稳定,避免旋转、屈伸肢体。

5. 预防血肿的关键在于针刺前对针具进行严格检查,确保针尖无钩。针刺操作中,务必细致观察皮下血管走向,谨慎避开血管后再行针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