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大暑传统习俗

发布时间:2025-04-07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大暑传统习俗

大暑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十二,亦为夏日之终章。斗柄指向未位,太阳黄经达120°,公历7月22日至24日,此节始临。“暑”字寓意炎炎烈日,大暑之名,即极言其热。相较于小暑,大暑更显酷热,乃全年阳光最炽烈、气温最高的时节,“湿热交蒸”亦在此达到顶峰。大暑气候特点:高温酷热,雷暴频发,台风肆虐。

· 浙江地区送“大暑船”

浙江沿海,尤其是台州诸多渔村,盛行着一项古老的民间习俗——送“大暑船”。此传统寓意着将“五圣”送往大海,祈求夏日平安。送船之际,民间文艺表演精彩纷呈,热闹非凡。

“大暑船”复刻自往昔的三桅帆船,按比例精心打造,内藏各式祭品。活动启幕,五十余渔民接力抬船,沿街巡游,鼓乐齐鸣,鞭炮轰鸣,两旁祈福者人潮涌动。“大暑船”终抵码头,展开祈福仪式。继之,渔船将其驶出渔港,于大海中点燃,任其沉浮,祈愿五谷丰登,生活安康。

送大暑船,椒江葭芷之民间风习。同治年间,此地常受疫病困扰,大暑时节尤为严重。葭沚滨椒江,渔村遍布,为祈求安宁,民众于大暑节共祭“五圣”,以渔船载供品沿江至椒江口外,表达虔诚。此乃送大暑船之起源。此后,此活动演变为葭沚周边的盛事。大暑将至,众人筹备,葭沚街头热闹非凡,人潮涌动。

浙江台州举行盛大的“大暑船”祭祀活动,所用的“大暑船”系依照古法缩小比例精心打造,全长八米,宽约两米,重达一吨半,内藏各式祭品。活动启幕,五十余位渔民接力抬船,沿街巡游,鼓乐齐鸣,鞭炮轰鸣,两旁祈福人群络绎不绝。“大暑船”最终抵达码头,举行祈福仪式。仪式后,渔船将其驶出渔港,于大海中点燃,任其沉浮,以此祈愿五谷丰登,百姓安康。椒江地区民众在大暑时节,还有食姜汁调蛋的习俗,以驱体内湿气,而姜汁调蛋则被视为滋补佳品。此外,老年人亦喜食鸡粥,认为可补阳益气。

· 晒伏姜

伏姜,源自我国山西、河南等地,在三伏时节,人们将生姜切片或榨汁,与红糖拌匀,封存于器皿,覆以纱布,置于阳光下晾晒。待其充分融合后食用,对缓解老寒胃、伤风咳嗽等症有显著疗效,同时兼具暖身保健之效。

伏姜中的姜辣素,能有效缓解因过量食用寒凉食物导致的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症状。饮用伏姜后,人体会感到温暖,这是因为其能扩张血管,加速血液循环,促进毛孔张开,既可驱散多余热量,又能排出体内病菌与寒气。在身体受寒、淋雨或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时,一杯伏姜便能迅速缓解因寒气过重引起的诸多不适。

· 喝伏茶

伏茶,名如其时,专为三伏酷暑时节所饮。其供应时段,通常始于农历六月之初,直至八月之末。此茶以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十余味中草药精心熬制,具有消暑解热的显著功效。

昔日,诸多乡村盛行一风雅习俗,即在村头凉亭置茶,供过往行人免费饮用。今时,此类凉亭渐稀,然温州之地,此古风犹存。凉亭内专人全天候烹茶,确保茶水不断。此茶在温州享有独特美誉,人称“伏茶”。

· 烧伏香

伏香时节,正值大暑,气温攀升至最高点,农作物生长迅猛,旱涝风灾频发,抢收抢种、抗旱排涝、防台及田间管理任务繁重。于是,百姓纷纷烧香祈福,期盼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此外,还有一说法与中医灸法相似,即在伏天里,通过药香熏烤特定穴位,可治愈多种顽疾。

· “过大暑”

大暑佳节,莆田人家沿袭着品荔枝、啖羊肉、尝米糟的习俗,此风雅之举,被誉为“过大暑”。节日里,亲朋好友间,荔枝与羊肉更是互赠佳品,传递着深厚的情谊。

· 中国台湾大暑吃凤梨

大暑时节,台湾周边海域暖水鱼群遍布,东北海域鱿鱼成群,基隆外海小卷、赤宗争艳,彰化海域黄鳍鲷跃动。台湾俗语云:“大暑食凤梨,此季最甘甜。”此外,六月十五日“半年节”来临,农历半年度之际,家家户户祭拜神明后共品“半年圆”,糯米磨粉,红面揉合,多制甜点,寓意团圆甜蜜。

· 喝暑羊

华北大地,大暑时节,民间有饮暑羊之俗。辛勤夏收后,众人疲惫不堪,亟需休憩。于是,全家人围坐一堂,共享香脆新麦馍馍,品味鲜美羊肉汤,共度温馨时光。

· 斗蟋蟀

大暑时节,乡村田野蟋蟀成群,我国众多地区民众热衷于茶余饭后斗蟋蟀,增添乐趣。大人常携孩童至田野捕捉蟋蟀,随后于大树荫下展开斗蟋蟀游戏,其乐融融。

· 半年节

农历六月十五,恰逢年中之际,正值大暑,被誉为“半年节”。家家户户神明祭拜后,欢聚一堂,共品“半年圆”。此圆以糯米磨粉,掺入红面揉搓而成,多制成甜品,寓意团圆与甘甜。

· 吃仙草

大暑小暑之际,酷热难耐,福建、广东及台湾等地,民间有在大暑前后食用仙草以消暑解毒的风俗。仙草,又称凉粉草或仙人草,属唇形科草本植物,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,是珍贵的药食两用资源。因其卓越的消暑效果,被誉为“仙草”。将茎叶晒干后,可制作成烧仙草,在广东地区被称为凉粉,是夏日消暑的甜品佳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