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中医六经辨证(2)—三阴病

发布时间:2025-04-13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中医六经辨证(2)—三阴病

中医通过对病证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,运用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六经理论,细致划分疾病之深浅与邪正之盛衰,以此为基础,为临床施治提供精准的辨证依据。

在对外感病进行辨证分析时,依据感邪时间、病邪程度、正气状况等因素,将外感病划分为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六个阶段,揭示了病邪侵袭人体引发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。此六经辨证法亦适用于外感与内伤的辨证,以及内伤杂病的分析。

一、太阴病证治

· 临床表现

《伤寒论》记载:“太阴之疾,症见腹部胀满,呕吐不止,食物难以下咽,频繁腹泻,腹痛时作,若误用泻法,必致胸胁不适,结鞭之患。”

在临床实践中,若患者表现为腹满呕吐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、腹部时痛、脉象缓弱等症状,则可诊断为太阴病。此病源于脾虚湿盛,病变主要在脾经。

· 病理机制

寒湿内侵,脾阳受损,或寒邪直击脾经,脾胃俱受其害,水谷消化与排泄受阻。寒湿之邪阻碍运化,致使腹痛时作。胃受寒湿侵袭,引发呕吐。胃气郁滞,导致食欲不振。寒湿不散,脾气不升,故见腹泻。

· 治则方药

1.太阴病正治法

太阴病因脾胃虚寒,属里虚寒证,治疗应以温补为要,温中散寒为关键。若表证较重,先解表;里证急迫,则先治里。《伤寒论太阴篇》虽未明确方剂,但依据里虚寒证,自宜温里为主,特推荐理中汤作为太阴病之主方。

2.太阴病兼变证治法

(1) 患者兼有下利腹胀之太阴里虚证与身体疼痛之太阳表证,属里虚表邪同病,宜先以理中汤温补中焦,继以桂枝汤解表驱邪。

(2) 表证未愈,腹痛腹胀,宜选用加量芍药的桂枝汤;若表证未解,伴有宿食内停,腹痛拒按,则宜用加大黄量的桂枝汤。

二、厥阴病证治

· 临床表现

《伤寒论》记载:“厥阴之疾,症见消渴,气逆冲心,心内灼热,虽饥却不愿进食,进食则吐出蛔虫,泻下不止。”

伤寒之脉微弱,伴有厥逆之象,经过七八日,患者肌肤渐显寒冷,且情绪躁动不安,难以片刻安宁,此乃脏腑厥逆之症。

伤寒发热连绵四日,忽而厥逆三日,再发热四日,若厥逆减轻而发热增多,病势当可渐愈;若发热持续四日至七日仍未缓解,则必有脓血便出。

伤寒之症,初现厥逆四日,热势反增三日,继之厥逆五日,病势逐渐加剧。寒邪盛而热势微,阳气渐退,故病情呈进展之势。

概括而言,厥阴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可划分为四类病症。

(1)上热下寒之症:表现为消渴之症,气逆冲心,心内灼热,此为上热之象;而饥饿却不愿进食,进食即吐出蛔虫,腹泻不止,此为下寒之症。

(2)厥热胜复之证,表现为四肢厥冷与发热交替显现。

(3)厥逆之症表现为四肢冰冷,轻度病例仅限于腕踝部位,而重度病例则可能蔓延至肘膝。

(4)下利吐哕证辨析:湿热下注,症见热利下重;实热内蕴,则表现为下利谵语;虚寒侵袭,下利清谷为特征。寒饮停滞,症见干呕、吐涎沫、头痛;发热伴随呕吐,属发热呕吐;里实内阻,哕声伴腹满,乃里实哕逆之象。

· 病理机制

厥阴之病,肝木失衡,心包受邪,相火上升化热,心火不得下行而致寒,故出现上热下寒之症。正邪交战,阳盛阴衰则热多寒少,阴盛阳衰则寒多热少,故有厥逆胜复之象。病邪内陷,气血失调,阴阳不接,导致诸多厥逆证。肝胃气逆、湿热下注、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,故有吐利之症。

· 治则方药

厥阴之病,内虚寒热错综,治疗策略如下:上热下寒者,宜寒热同施;若厥阴寒证,则温中散寒;热证则清热降火;若厥多热少,当温阳扶正。厥少热多,可自愈。

1.厥阴病证治法

消渴症候,气逆冲心,心内灼热,虽感饥饿却不愿进食,进食后常吐出蛔虫,腹泻不止,此为寒热错杂之证。治疗需兼顾寒温,乌梅丸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要方,亦擅长治疗蛔厥及厥阴久利之症。

(2)此症吐逆频发,所食之物入口即吐,气味酸腐且浑浊不堪。病证呈现上热下寒之状,病情较为复杂,故采用寒热同治之法。针对上热宜清热,下寒宜温补,正气虚弱宜滋补,选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(药名即方名)以调治之。

(3) 病情缠绵,四肢逆冷,喉部不适,唾液带血。邪热需清,寒邪宜温,正气虚弱需滋补,郁结阳气需宣散。寒热错杂,用药宜温凉补散并施,选用麻黄升麻汤以调和。

(4)患者表现为下痢黏稠脓血,伴有腹痛、里急后重、肛门灼热、口渴等症状,脉象数而有力,此乃热性下利之症。因此,采用具有大苦大寒之性的白头翁汤进行治疗,疗效显著。

(5)血虚寒侵,正气受抑,四肢冰冷,脉象细微几近断绝,当归四逆汤恰为良方。

(6)患者出现干呕、吐出涎沫及头痛症状,可诊断为寒饮所致呕吐,适宜采用吴茱萸汤进行治疗。

2.厥阴病变证治法

(1) 呕吐伴随发热,乃病邪由阴转阳之吉兆;治疗宜顺应病势,以小柴胡汤调和阴阳。

(2)此下利谵语乃实热所致,厥阴邪热外散,与肠胃内热相融,因燥实未成结块,故宜采用小承气汤,缓缓以攻。

3.厥逆证治法

下利逆冷,大汗淋漓,身体微热却畏寒,小便不畅,脉象微弱似欲断绝,阴气盛而阳气衰,显露出阳气外泄之兆,属寒厥之证。亟需扶助阳气,抑制阴气,速用四逆汤以调治。

(2)患者表现为口干舌燥,渴饮不止,尿液呈黄赤色,此乃热厥之症,宜采用石膏汤以解其热。

(3)体感寒凉,情绪波动,食后易吐,频繁吐蛔,症见蛔厥。乌梅丸功擅降逆止呕,温胃安蛔,实为治疗蛔厥之要方。

三、少阴病证治

· 临床表现

《伤寒论》记载:“少阴之疾,脉象微细,患者仅愿安卧。”

阴病少发,畏寒体缩且便溏,四肢逆冷者,预后不佳。

少阴之疾,位居六经之终,乃病势最为险峻之阶。患者常表现为精神极度疲惫,欲睡而不能,陷入似睡非睡的昏沉状态。此病源于心肾之邪,可分为寒化与热化两大类。

· 病理机制

阴气亏虚,脉象微弱;阴血不足,脉象细小。体虚神疲,患者只想安卧。心肾水火失谐,病邪化寒,阴寒内盛,故呈现寒化之症。若病邪化热伤阴,阴虚阳亢,则表现为热化之症。

· 治则方药

治疗少阴病,扶阳育阴为根本。寒邪侵袭,当扶阳温补;热邪内扰,宜育阴兼以清热。若少阴病兼表证,宜温经发汗;若实热内结,则需急下存阴。

1.寒化证

在少阴病的发展阶段,本证较为常见,具体表现为:患者常感无热却畏寒,脉象微细,昏昏欲睡,四肢末端冰冷,伴有下利清稀之便,以及恶心呕吐,难以进食。治疗此病,首要任务是回阳救逆,四逆汤为首选方剂。

2.热化证

主要涉及阴虚阳亢与阴虚火热相搏两大类型。

心绪烦扰,夜难安眠,口渴咽燥,舌尖泛红,脉象细数,此乃阴虚火旺之象,宜选用清热滋阴之黄连阿胶汤以调养。

②便溏、淋沥不畅、咳逆、泛恶、口干舌燥、心绪不宁夜难安,猪苓汤以滋阴降火,调和水道。

3.少阴兼太阳表实证

发热畏寒,汗出不畅,足部寒冷,脉象沉涩,宜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(药名即功效)。

4.少阴兼阳明里实证

口干舌燥,腹满胀痛,便秘或腹泻清稀,急宜速用大承气汤,以急下存阴。

中医辨证之术,以六经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)划分病邪深浅与正邪盛衰。此法源于汉代张仲景《素问·热论》等经典,结合伤寒病证演变特点,专用于外感病辨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