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女性健康 > 内容

辨证论治月经先后无定期

发布时间:2024-12-27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辨证论治月经先后无定期

中医强调,月经周期虽长短不一,但经期稳定是辨证的关键。治疗上,遵循调理冲任气血的原则,或疏肝解郁,或调补脾肾,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。接下来,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辨证论治月经周期不规律的情况。

(1)肝郁型

主症表现:经期或提前或延后,经血量多寡不一,颜色偏暗红,伴有血块,行经时可能不畅,伴有胸胁、乳房、小腹胀痛,情绪低落,常感叹息,食欲不振,嗳气频作,舌象正常,舌苔薄白,脉象弦紧。

症状剖析:肝气郁结,气机逆行,冲任失调,血海蓄溢无度,致月经错后或提前,经量多寡不一;肝气郁滞,经脉不畅,经行不宁,色暗成块;肝郁经脉瘀滞,胸胁、乳房、少腹疼痛;气机不畅,情志抑郁,常感叹息;肝旺侮脾,脾气郁结,嗳气食欲不振;证属气滞,无寒热之象,舌象平和。脉象弦紧,显肝郁之象。

治疗之道,重在疏肝解郁,调和气血,以调经养颜。

方药示例:逍遥散,源自《和剂局方》,由医学教育网精心整理编撰。

柴胡、当归、甘草、薄荷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、煨姜,八味药材,各具特色,相辅相成。

若腹痛伴随经期,可适量加入香附、延胡索;若伴有血块,宜加泽兰、益母草;若体内有热,可加牡丹皮、栀子;若脘闷食欲不振,宜加枳壳、厚朴、陈皮;若兼有肾虚,可酌情加入菟丝子、熟地、续断。

(2)肾虚型

主症表现:行经期间,或提前或延后,经量稀少,色泽淡薄,质地稀疏,伴有头晕、耳鸣,腰膝酸软,小便次数增多,舌质淡白,舌苔薄白,脉象沉细。

症状剖析:肾虚封藏失职,开合不畅,冲任失衡,血海蓄溢异常,致使经期不规律;肾虚导致髓海空虚,故而头晕耳鸣;腰为肾之外候,肾主骨,肾虚则腰膝酸软。舌质淡薄,苔色浅淡,脉象沉细,均为肾虚之象。

养生之道,重在补肾益气,调养血气,和谐经血。

方药举例:固阴煎。

若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,可适量加入杜仲、巴戟天以缓解;若患者白带量较多,建议酌情添加鹿角霜、沙苑子、金樱子以助调理。

若患者肝郁肾虚,常表现为月经不规律,量多量少不一,伴随腰膝酸软,经前乳房不适,情绪波动,舌质暗红,苔薄白,脉象弦细。治疗当以补肾疏肝为法,可选用定经汤(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

当归、白芍、炒荆芥、熟地黄、柴胡、山药、茯苓、菟丝子,这些药材,各具特色,相辅相成。

柴胡与炒荆芥共疏肝解郁,当归与白芍相辅相成,养血柔肝;熟地与菟丝子相得益彰,补肾益精血;山药与茯苓协同作用,健脾生血。此方调畅肝肾郁气,滋补肝肾精血,肝气畅达,肾精充沛,气血疏泄适度,血海蓄溢平衡,月经自然规律,无先后不调之虑。

(3)脾虚型

主症表现:经期错乱,量多质稀,色泽淡薄,精神疲惫,食欲不振,食量减少,腹部胀满不适,舌质淡白,舌苔薄白,脉象缓弱。医学教育网整理编辑。

症状剖析:脾虚失于统摄,冲任气血失衡,血海蓄溢异常,致月经周期紊乱;脾虚气血生化不足,经色淡红质薄;脾主四肢肌肉,脾虚则体倦乏力;脾虚运化失常,致脘腹胀闷,食欲不振。舌质淡,苔薄,脉象缓,均为脾虚之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