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郄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阴郄穴,藏匿于前臂掌侧,恰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缘,横跨腕横纹之上,约莫0.5寸之处。
2、穴位解剖
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的夹层中,深层分布着指深屈肌;此处有尺动脉蜿蜒穿行;同时,该区域覆盖着前臂内侧皮神经,尺侧则是由尺神经所支配。
3、穴名解说
阴郄穴,古称经穴,源出《千金要方》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亦称其为手少阴郄,而《外台秘要》则简称为少阴郄。此穴隶属手少阴心经,亦称手少阴之郄。别称包括手少阴郄、石宫、少阴郄。其穴义在于心经经水由此穴回流至体内经脉。
阴者,水之象;郄者,空隙之谓。阴郄之名,寓意心经之水,自本穴回流至体内经脉。此穴所聚,乃通里穴所传之地下经水。因穴中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连,故经水得以自地部孔隙回流,滋养心经,故称阴郄。
(2)手少阴郄、少阴郄
手部,即手之部位。少阴,乃心经之别称。郄,指孔隙之意。此穴名寓意着经水循地部孔隙,回流至地之深层。其理与阴郄之名解相契合。郄穴之意,与本名解相符。(3)石宫,
石者,肾之主宰,水之象征。宫,乃宫殿之谓,其门虽小,内室却宽敞。石宫之名,寓意此穴地部经水汇入深层之地域。此穴之水,源自天部,流经肾骨之地,细流汇聚,汇入肾水之海,故称石宫。
4、功效
宁心定神,调理气血,滋养阴液,收敛汗液。
5、主治
头部剧痛,心绪不宁,心跳加速,呕吐鲜血,血迹斑斑,声音嘶哑,喉咙不适,夜间盗汗,反复头痛,头晕目眩。
6、穴位配伍
(1)选取心俞、脾俞、通里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,采用针刺补法,以滋养心血、安神宁心,有效缓解心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、心慌失眠、多梦等症状。
(2)选取巨阙、肾俞、关元、神门、太溪等穴位,采用针刺补益之法,旨在滋阴清热,涵养心肾,有效缓解阴虚火旺所致的虚烦不眠、口燥咽干等症状。
(3)选取复溜、合谷、后溪、三阴交、太溪等穴位,采用针刺补法,以清热除虚、收敛阴液,有效缓解阴虚骨蒸潮热、盗汗等症状。
(4)选取心俞、膈俞、膻中、巨阙、大陵等穴位,运用针刺泻法,以疏通瘀血痹阻,缓解胸痹心痛之症。
(5)针对配尺泽、鱼际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清热凉血之效,专治肺热壅盛所致的衄血、吐血症状。
7、疗法
治疗原则:针对寒邪,宜采用疏通或温补、艾灸之法;若属热邪,则应采取泻法以调治。
(2)针刺技巧:针对阴郄穴位,施行直刺法,深度控制在0.3至0.5寸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