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髎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次髎穴,藏匿于骶骨之间,紧邻髂后上棘的内侧下方,正对第二骶后孔的方位。
2、穴位解剖
从皮肤层深入至皮下组织,再抵达竖脊肌,最终到达第二骶后孔。此处浅层分布着臀中皮神经,而深层则包含第二骶神经及骶外侧动、静脉的后支。
3、穴名释义
次,位于上髎穴之对应处。髎,意指孔隙。此穴名蕴含膀胱经地部经水自体表汇入体内的深意。本穴汇聚膀胱经上部下行之水液,至此穴后,经地部孔隙,自天部降至地部,故得此名。
4、功效
补益下焦,强腰利湿。
5、主治
腰痛困扰,疝气困扰,月经失调,痛经折磨,遗精困扰,小便不畅,下肢痿痹不适,坐骨神经痛困扰,盆腔炎困扰。此外,尚能应用于催产、引产等领域。
6、穴位配伍
针刺配命门、肾俞、带脉、关元、照海等穴位,运用补法以滋养肾气,强化带脉固摄,有效治疗肾虚引起的带下症状。
② 针刺配以中极、阴陵泉、行间、带脉等穴位,采用泻法,旨在清热利湿,有效治疗湿热带下病症。
③ 针刺三阴交、关元、肾俞穴位,采用补法,旨在补肾调经,有效治疗肾虚引起的月经不调。
④ 针刺三阴交、间使、中极、阳池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活血化瘀、疏通经络,缓解痛经之急痛。
⑤ 精选配中极、水道、地机、归来、商丘等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针后辅以艾灸,温经散寒,有效缓解痛经之苦。
⑥ 针刺关元、子宫、肾俞、命门穴位,采用补法结合艾灸,以温肾壮阳、暖宫驱寒,有效治疗肾阳亏虚所致的宫寒不孕症。
7、疗法
① 疗法原则
寒则施以灸法或刺络放血,热则采用泻针排气或水针疗法。
② 按摩手法
次髎穴的刺激宜以叩击为主,取空拳握紧,以拳背轻叩腰骶区域。双手可同步叩击,力度需适中,以产生清晰声响,有效刺激穴位。如此,方能通过骶神经孔,将刺激传递至盆腔深处,进而激活内部脏腑。
③ 针刺方法
次髎穴,常规刺法为1-1.5寸。具体操作:以0.8-1寸直刺,局部酸胀,麻电感可至骶部;刺入约2寸,小腹热感增强,适用于调理经带疾病;刺入约2寸,针感扩散至会阴,可治疗遗精、阳痿;刺入约2寸,针感扩散至尾骶,对肛肠疾病有良好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