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养生 > 内容

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

发布时间:2025-02-01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

朱震亨,元朝医学奠基人,深信肾精亏虚、相火过旺乃疾病之源,故特别强调相火致病,大力提倡“阳盛阴衰”理论,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,开创了滋阴疗法的先河。他精通气血痰郁等杂病诊治,使河间之学在震亨手中逐渐演变。其弟子中,赵道震、赵良仁、戴垚、戴思恭、王履、刘叔渊、刘纯等均有所成就,其中戴思恭、王履尤为杰出。

卢和,字廉夫,生于14至15世纪,籍贯东阳卢宅,乃明代著名医家。其著作《丹溪篡要》、《食物本草》、《儒门本草》等,均为后世传颂之经典。

赵道震,《定远县志》记载:“自轩岐以下诸典籍,无不精心研习。师从丹溪,学识更上一层楼。洪武己巳年间,迁居定远,救治生灵无数,未曾言及私利。”遗憾的是,其著作《伤寒类证》流传无绪,其学术精髓难以窥见。

赵良仁,《苏州府志》记载:“早年曾试任吏宪司,却毅然辞去,转投丹溪朱彦修门下研习医术,其医术治疗多见奇效,声名远播浙东西。著有《医学宗旨》、《金匮方衍义》及《丹溪药要》等医学著作。”遗憾的是,《医学宗旨》与《丹溪药要》两书已失传,《金匮方衍义》亦未得详尽刊行。直至康熙年间,周扬俊为之补注,更名为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,方有传世之本。

戴垚因母丧于庸医误诊,遂弃儒从医,携子戴思恭徒步赴义乌,师从朱震亨。当时朱震亨门下弟子众多,独元礼父子得其真传。见《历代名医列传》。

戴思恭,明代著名医家,乃丹溪门下高徒。其著作《推求师意》《证治要诀》等,深入阐发其师“阳有余阴不足论”及杂病治疗心法。气血盛衰论之提出,不仅丰富了丹溪及河间学术思想,更对后世汪机之学术观点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王履,明代著名医家。《明史》与《列朝诗集》均有记载:“他精通医药,师从金华朱彦修,深得真传。”著有《医经溯洄集》等医学著作。王履的学术思想深受丹溪影响,主张“起度量,立规矩,称权衡,必也《素》《难》诸经”之理,对《内经》《难经》的理论研究独树一帜,并提出伤寒温暑治疗应区分对待的观点,丰富了河间火热论的内容。

刘叔渊,一代明医。其子刘纯,字宗厚,所著《医经小学》序中提及:“往昔丹溪朱先生医术闻名江左,家父曾亲随其学,深受其心传。纯晚学不精,然承父教诲多年。”遗憾的是,刘叔渊之学未能传承,唯从刘纯著作中窥见一二。刘纯另有《玉机微义》一书传世。

汪机,明代著名医家,著作颇丰,如《石山医案》等。其学术传承自朱震亨,亦深受戴思恭之教诲。然而,汪机提出“卫有余营不足”之论,主张卫气充足无需补益,营血不足则用参、芪等药来调补,此观点与朱震亨的泻火养阴宗旨相去甚远。

王纶,明代著名医家,浙江慈溪人士。所著《明医杂著》一书,传承丹溪之学,特别推崇补阴之道。对丹溪治疗杂病的心法,其理解尤为深刻。书中强调:“气、血、痰三病,往往兼有郁结,郁结日久可成病,久病亦能生郁,误用药物杂乱亦能导致郁病。”(《明医杂著。医论》)

虞抟,明代著名医家,浙江义乌人士。其叔祖虞诚斋与丹溪生同世同乡,深受其学术熏陶,术业有成,声名远播。虞抟承袭家学,私淑丹溪遗风,对丹溪杂病心法有深刻理解。在其著作《医学正传》中,广泛引用“丹溪要语”、“丹溪心法”、“丹溪活套”等,对丹溪“阳有余阴不足论”亦有所心得。

徐彦纯,明代著名医家。杨士奇为其作序《玉机微义》,赞誉其私淑朱彦修,所著《本草发挥》及《医学折衷》均载杂病证治,广采刘完素、张从正、朱震亨等医家之精华。经刘纯续编,此书遂更名为《玉机微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