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少阳病?
少阳之病,载于《伤寒论》六经病篇,以其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寒热往来、胸胁苦满、食欲不振、心烦易呕、脉象弦紧为主要特征。此病证介于表里之间,既不属表邪,亦非里病,临床常与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相兼。治疗当以和解之法为要,小柴胡汤为其首选方剂。
少阳经涵盖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,故少阳之病与三焦、胆的生理病理紧密相连。肝胆互为表里,共同负责疏泄,性喜舒畅而忌压抑,内藏相火。三焦主管人体气化,是水液代谢与相火运行的通道,因此少阳之病常伴相火内郁、上炎、气机疏泄异常及水液代谢障碍。此外,脏腑相连,土木相生,少阳之病亦易影响脾胃。
少阳之病,非太阳之表证,亦非阳明之里证,乃邪气由太阳传入阳明之过渡阶段,起于表里之间,故有半表半里之称。此时外邪未退,正气已衰,病邪内侵,聚于胆腑之中。
口苦心烦,恶心欲吐,此乃胆胃之热所致;咽喉干燥,因热盛而津液不足,然此二者尚不及阳明口渴喜冷、热盛津伤之症严重。目眩乃胆火上炎之象;寒热往来,乃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;胸胁苦满,因少阳经脉受邪郁滞。观此系列症状,可知病邪已不局限于表,却未成阳明里证,亦未完全热化,故称之为半表半里之热证。
少阳之病,位居表里证候的过渡期。每当出现兼表或兼里的症状,诸如“发热微恶寒,骨节烦疼,微呕心下支结”等,便表明少阳证与太阳表邪未解相交织;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潮热或大便不通”等,则是少阳证与阳明里实相杂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