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枢穴的位置及作用
1、位置
中枢穴位深藏于人体背部,正居后正中线之上,恰在第10胸椎棘突下方,形成一明显凹陷之处。
2、穴位解剖
在腰背筋膜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深处,分布着第十肋间动脉的后支,棘间皮下静脉丛,以及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分支。
3、穴名释义
在中医理论中,此穴位于天地人三部之中部,象征着气血汇聚之地。所谓枢,即枢纽之意。中枢之名,寓意着督脉天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送到脊背各部。本穴接收脊中穴传递的阳热之气,在此转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,此风气再由本穴输送到脊背各部。此穴犹如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,故得名为中枢。
4、功效
激发生机,调和湿气。强健脾胃,利湿排浊;清热解毒,缓解疼痛。
5、主治
食欲减退、胃部不适、腹部膨胀、恶心呕吐、腰背疼痛、肝炎、胆囊炎、皮肤及巩膜黄染等症状。
6、配伍应用
①调治腰脊疼痛,需精准施术于配命门、腰眼、阳陵泉、后溪四大穴位。
②选取中脘、足三里穴位,能有效调理气机、调和脾胃、驱散寒邪、缓解疼痛,专治胃痛之症。
③选取脾俞与胃俞穴位,能有效调和脾胃功能,擅长治疗腹部胀满及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④选取委中、肾俞穴位,有效强化肾脏功能,增强腰部力量,疏通经络,缓解疼痛,专治腰痛及脊背僵硬之症。
⑤配脊中、悬枢、至阳、筋缩、足三里等穴位,可有效调理消化系统疾病。
⑥配脊之中,命门穴位专治小儿腰腿以下软瘫之症。
⑦配天突,具有温阳行气、活血化瘀之效,专治背部与心脏相连而引发的疼痛,以及胸闷气促之症。
⑧选取中脘、足三里穴位,具有调和气血、温中散寒、缓解疼痛的功效,特别适用于治疗腹部胀满、食欲不振以及胸腹部冷痛等症状。
7、疗法
治疗准则:遇寒症宜先泄后补,或采用艾灸补益;若为热症,则宜选用水针或泻针以泄热。
② 针刺技巧:针对中枢穴位,采用向上斜刺手法,深度控制在0.5至1寸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