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近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4-19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近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

近代我国社会经济环境错综复杂,中医学在逆境中顽强前行。自19世纪起,西方传教士来华兴办医院、学校和药房,西医迅速崛起。同时,政府医疗政策的引导亦对医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在1920至1940年国民政府时期,政府推行排斥中医政策,视提升西医地位为迈向国家现代化的关键。西医传入后,部分医者尝试融合中西医学,从理论到实践,从药物到处方,提出独到见解,催生了中西医学汇通的理念与学派。

此对中医后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,从而促成了中西医和谐共存的独特局面。

中华民国,承继清朝而立,1912年,孙中山于南京宣告成立,担纲临时大总统之职,终结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帝制。然而,彼时列强虎视眈眈,北洋军阀纷争不断,导致我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境。

1927年,蒋介石领衔的国民党,成功组建南京国民政府。历经整合与镇压,南京政府最终基本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。

封建帝制在中国落幕之际,亦标志着中医药盛世之巅的落幕。彼时,民众深受饥荒之苦,全国范围内,传染病肆虐,霍乱、鼠疫、天花等疾病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,疫情之猖獗,令人触目惊心。

新文化运动与政治社会变革风起云涌,彼时潮流涌动。文人墨客疾呼民主与科学,民众期盼国家复兴,以抵御西方资本主义。遗憾的是,中医学被贬为“不科学思想”,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绊脚石,政府遂采取抵制策略。

抵制中医运动声势浩大,国民政府卫生官员汪大及余岩等积极提案,力主废除中医学。1929年,国民政府采纳余岩等人提议,通过“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”,并提议推行新型医疗体系。

议案中对中医理论提出质疑,认为其结论空洞无物,将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等视为迷信。提案一经通过,即刻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强烈愤慨与坚决抵制。132位中医团体代表齐聚上海,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,向政府递交请愿书,力图撤销该决议。

当时,政府针对中医学的打压手段包括:严格规范中医执业资格、全面禁止医药广告发布,以及严禁设立中医院校与医疗机构。然而,在这特殊时期,众多热心人士依然坚持办学、出版刊物,为中医药知识的捍卫与传承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尽管抵制行动未能如愿以偿,中医药却赢得了广泛认可,尤其是乡镇居民的青睐,然而中医事业却遭受了巨大破坏。

· 中西医汇通及科学化思潮

西医在中国的迅猛发展,对中医领域造成了显著影响,尽管如此,众多中医师并未放弃传承传统文化。他们致力于弥补中医的不足,并积极吸纳西医学的精华。

昔日,诸多医学大家纷纷提出融合中西医的独到见解,不仅为后世学者所传承,更逐步孕育出中西汇通的思想潮流与学派,对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其中,张锡纯、恽铁樵与杨则民等先驱者,堪称初期代表。

在面临废除中医的巨大压力下,众多热衷于中医事业的有识之士,为传承与弘扬我国医药文化,不懈努力创办中医院校、发行中医药期刊并组建中医学会。如丁甘仁与谢利恒等人于1917年创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,包识生等人则于1918年创办神洲医药专门学校。

他们既投身于诊病与教学,又致力于教材编纂,精心培育出一批中医药精英,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医学的中坚力量。

· 中医药发展的新阶段

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际,政府引领医疗界深入学习并融合中医精髓,确立“团结中西医,构建新型医疗体系”的方针。同期,大力投资建设教育机构、医疗机构和科研中心,推动中医药执业向现代化转型。

众多科研探索,硕果累累;骨折治疗先经X光确诊,再以中医小夹板精准固定;脑肿瘤手术与剖腹产皆可在针刺麻醉下完成;太极拳等传统武术,更能强化免疫,抵御慢性疾病。

自50年代起,我国政府精心策划,有序推进中药产业,设立国家中药材总公司。积极指导各地摸清本土中草药资源,科学规划种植与采集。同时,对众多珍贵药材实施人工培育,成效显著。

1982年,《宪法》正式纳入“推动现代医药及我国传统医药发展”的条款。

2006年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,传统医药被列为第九类,共有9个项目荣登名录。

十七大报告再度强调,必须坚持“中西医并重”的原则,大力支持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繁荣发展,并在法律及政策层面确保中医的合法地位。

今日,中医治疗在中国仍广泛流行,各大医院巧妙融合运用中西医技术。众多医学院校亦推行双轨医学教育,学生可自由选择中医或西医作为主修。尽管如此,医者们普遍接受中西结合的培训,但更倾向于侧重某一领域。

随着中医药科研的深入,众多新旧医疗难题得以破解。今日,我国已形成中西结合、综合治疗的三合一医疗体系。针灸、推拿、汤剂及草药等传统中医手段,融入了西方理论与设备,这种医疗模式的融合,显著提升了治疗效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