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吴门医派的历史源流

发布时间:2025-04-20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吴门医派的历史源流

(1)吴医的区域范围

吴,古称句吴、勾吴,乃一古老国名,世人亦称之为吴国。《史记·吴世家》中载,太伯、仲雍曾“奔荆蛮,文身断发”,自号句吴。春秋后期,吴国步入鼎盛,位列五霸,伍子胥“相土尝水、象天法地”,筑起阖闾大城(即今苏州古城)。历经战争,吴国版图拓展至浙北、淮南,江苏大部、浙北、皖南尽归其治。楚败后,势力更达赣、鄂,江西北部遂有“吴头楚尾”之称。

历经朝代更替,“吴”国名已消失无踪,后人将吴国旧地统称为吴地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会稽、九江、丹阳、豫章、庐江、广陵、六安、临淮郡,皆属吴地。” 《后汉书》亦提及吴郡当时辖有13城。三国时期,东吴国建立,继承东汉,吴地范围与前朝相仿,吴郡下辖15县。隋唐时期,吴地概念逐渐收窄。唐贞观年间,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地,成为江南东道(当时全国分15道)的核心区域。宋徽宗时,苏州升为平江府,管辖吴县、长洲、昆山、常熟、吴江、嘉定等二县四州。《明统一志·苏州府》载,明初将苏州府直隶南京,下辖一州七县,即宋时基础上增崇明和太仓州。清朝时期,吴地范围略有变动,但大体与现今苏州地区相近。

吴地,古称繁多,诸如吴、吴县、吴门、吴郡、平江府、吴中、吴下、三吴等。若以地域概念统摄,吴地医学活动统称为“吴医”。普遍认为,吴医之域,明清时期以吴县为核心的苏州府辖地,与今日苏州区域相吻合。

(2)吴中医学概述

吴中医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。据《神仙传》所述,周代吴地沈羲在蜀地修习道术,炼制丹丸,医病屡见奇效。此乃吴中医家之最早记载,亦为江苏医家之先声。汉代有赤松子、负局先生,南北朝有顾欢等,虽身怀道家之术,却精通医理,救民于水火,祛病除灾,此亦中医早期特色之一。

自南北朝至唐,吴中医学渐兴,涌现出运用中医理论诊疗的医家,并开启国际交流之门。梁天嘉二年,苏州僧人知聪,医术精湛,携《内外典》等164卷医籍东渡日本。初在朝鲜驻留一年,传授医术,继至日本传播中医与针灸。知聪后继者承袭家业,获日本天皇封“和药使主”,子孙世代传承,成为日本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世家。

苏州御医之始,可追溯至唐朝。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中载,开元年间,苏州医者纪朋,擅长望诊,察色辨病,无需诊脉,便能洞察病势。其徒周广,尽习师业,唐玄宗特召入宫,治病屡见奇效。周广遂成为苏州历史上首位御医。

宋室南迁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重心南移,北方及中原官宦、知识分子云集,其中不乏医学精英,甚至有执业医师。如宋医官沈良惠自汴迁吴,得高宗赐名“良惠”,吴人尊称之。沈氏代代名医,家办药局亦不乏其人。此风潮为江南医学注入新知,推动吴中医学繁荣。南宋苏州医院、药局兴起,专科医家辈出。《平江图》石刻中“医院”二字,见证宋嘉定年间医院创建,后演变为“安养院”,为苏州最早医院,亦为中国“医院”命名之始。医疗机构兴起,组织医者,救治病患,瘟疫时更显其利,助力吴中医学飞跃。宋元之际,儒医、世医盛行,葛、韩、钱等世家医名扬四海,“中吴医术”声名远播。

明清之际,吴中地区名医云集,著作丰硕,标志着吴中医学的繁荣巅峰,其医学地位逐渐攀升至行业前沿。明初,长洲人盛寅少年时师从王仲光学医,深得真传,医名远扬。成祖召其诊病,疗效显著,遂被授予太医院御医之职。仁宗时,盛寅掌管太医院事务。著有《六经辨证》、《医经秘旨》、《脉药玄微》等医学著作。其弟盛宏、子盛侯、侄盛伦、孙盛恺、盛旷,皆以医术著称。缪仲淳在药物学及临床各科均有卓越成就,著有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、《神农本草经疏》等。薛己私淑李东垣,内外妇儿科,本草学无所不通。薛己先精疡科,后以内科闻名,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,开创温补派先河。温病学说的兴起,使清朝成为吴中医学极盛时期,涌现叶天士、薛生白、周扬俊、张璐玉、徐灵胎、尤在泾、曹沧洲等众多医学巨匠。